科学网《顾震潮谈科学研究》中的科学思想(二

《顾震潮谈科学研究》中的科学思想

(二):特殊与一般

顾震潮先生的手稿全文链接是:

注解:1 顾先生对特殊性与一般性的讨论,前面部分主要是原则性的,而后面部分则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有原创性的科学贡献为例子,由于在这些重大贡献中顾先生本人又是亲历者,所以一方面说出了别人不知道的重要历史细节,同时在总结经验时又特别地贴切。这些例子包括:(1)青藏高原对中国天气的影响; (2)数值天气预报;(3)云滴增长的起伏理论;(3)云滴谱(分布)的第二极大问题;(4)锋面问题。

2. 顾先生在文稿中特别强调从特殊性中找普遍性规律,这是尤为重要的。在这方面他和叶笃正先生都是典范。

2、但要搞出东西来,就要抓住中国气象的特殊性,抓住气象实践中发现的特殊性,个别性深入下去,并且提高到原则高度,从中看出普遍意义,也就是抓住特殊性提高到一般性,丰富一般性。

我们有我们的特殊问题,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的问题,或在中国解决问题,或者问题不同,或者角度不同,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它的特殊性,不是国外所遇到的那类问题,也不是他们那样角度所看到的问题。我们创造性地解决这些人家所没有的问题,我们就有特殊的贡献,特殊成就,把这种特殊成就进一步总结提高,就会丰富气象的普遍理论

    当然,我们需要把普遍的气象理论用到中国来,从一般到特殊,这十分重要,但要解决得好,就要看清特殊性。而且更重要的,还要从中国天气的特殊,总结出新东西,总结出普遍的东西来。我们过去就抓西藏高原,抓东亚寒潮,抓梅雨。任何气象普遍理论都是由特殊东西出来的,藤田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先是日本的,后是美国的,我们有的用了。同样中国的天气中的东西,也可搞出普遍性的,为什么总只有我们用他们的,验证他们的结果,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跑得满头大汗,又永远跟不上呢。这样做,跟不上是必然的。

    抓中国自己的气象问题也决不是什么都抓,而是要抓其中的特殊性。抓特殊性并不意味着片面,偏爱。或者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。抓特殊性就是抓具体,抓个别。再普遍的东西也从个别开始。不认识树木,见到森林也不知道是森林。只要分析时注意自己的目的,注意分析方法,即是要把这种个别性弄清楚并提高总结出普遍规律,而不是"有此一格"、“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”而已,就不会犯错误,就不会抓错,就有普遍意义,[就]有作用。

   所以,天气要抓个案,不抓个案心中无数,大量资料也无法分析。看云雾资料要看到它的个例。几千个滴谱一平均,什么因素的作用都抵消了,看不清了。它有最概括,最普遍的一面,也有最不实际,最笼统的一面。相反的,有好些情况下云滴出现了平均谱所没有的特点,这是值得注意的。这个特点重复出现,那更重要。不要一概认为观测误差。就是误差也要具体分析,不要用"文科"的办法,有个资料也不谈误差,谈误差,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分析,没有个定量估计,我们的天气学至今犯这个毛病,还要提高。误差是有的,但也可以分析的。决不是什么都是死无对证的。这次对证不了,提出来,大家注意,下次再对证。以锋面分析而论,大气平均探空曲线上难得见到锋面,可算是特殊的,但这特殊的探空曲线不平滑却是十分重要的特殊性。谁抹杀了它,许多天气也报不出来了。气候上也有平均锋面位置,但这概念远比个别锋面的锋空泛,锋上特有的垂直环流等等都模糊了。平均锋面位置重要,但它的重要性是由个别的锋面的研究得到了解的。

       特殊的个别的东西如何看到它的普遍意义?从气象问题来看也很明白,还是抓住它的本质,它的发生发展的条件,它的形成发展的过程,这些过程中矛盾的转化。这些东西是有普遍意义的,而具体现象本身则抓得再紧也不一定有普遍意义。起码从实际情况中先分析发生发展的实际条件,与个别的现象的联系。以云滴谱来说,[观测出现的]第二个极大,这第二极大的现象一定要抓住,我们还不能够马上解释它,但是我们可以先研究它出现的条件,出现时的天气,研究第二极大与谱宽,浓度等等的关系,了解这些关系,就进了一步,也就为了寻找理论上更普遍的分析提供了条件。比起只指出有第二极大存在就已经大为提高了一步。总之,要从特点中再回到普遍规律。
  会不会抓错了?一定会有抓错的,过去气象史上是如此,以后也会有这种情形。但是,抓特殊性会找错,分析错。我们发现抓错了,改正了就行了。不是因此不抓它。只抓平均数,只抓一般的,这样是不够的,最后问题[会]更大。人家发现雨滴谱是指数谱,我们也平均一下得个指数谱,人家说盐核海上来,扩散上传,我们也凑这个理论来分析,[这]又会说明什么问题?所以一定要抓中国的特殊气象问题,中国自己的气象现象。在这些现象中又要抓住现象中的特殊性,揭露本质,用来指导一般分析,丰富一般理论,研究才真有成果。 


关于特殊性与一般性的讨论,顾先生补充了很多具体例子。

Copyright © 澳门葡京娱乐 版权所有     粤12345678909-1号